記者在廣州珠寶市場看到:春節前珠寶促銷活動如火如荼,鑲嵌類産品的折扣幅度最大,在廣百、王府井、東山百貨等市中心商場,鑲嵌類珠寶的慣常折扣一般是5~6折,4折促銷活動也不時出現,甚至個別産品會做2~3折的“甩賣”。而如果商場舉辦“買大送小”活動,鑲嵌類珠寶一定是被送“小”的主力軍。
與之相比,非鑲嵌類、規格較大的鑽石、翡翠價格堅挺,較少會做7折以下的促銷;受彩色寶石價格走高的影響,大規格紅藍寶石、碧玺的價格甚至穩中有升,促銷活動並不算多。那麽,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了鑲嵌類珠寶的低價甩賣?首先,由于去年消費需求下降、行業競爭壓力增長,小規格鑽石、低檔翡翠市場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“跳水”。
再者, 廣州南華職業技工學校副校長熊英告訴記者:鑲嵌類珠寶的生産過程規模化程度比較高,其中雖然也有較高材質者,但規格太小,碎鑽、碎玉居多,而規格的大小,是決定珠寶材料價值的最重要因素。記者走訪廣州番禺的珠寶加工廠也發現:類似産品加工時的抽絲、嵌絲、打磨都可使用機器設備,與黃金、翡翠原料加工企業的手工作業形成了鮮明對比。爲此,鑲嵌類珠寶屬于較高利潤率的品種,盡管不斷促銷、跌價連連,鑲嵌類珠寶的成本在其總價中僅占據5%~20%,促銷打個5折,也還有150%以上的毛利。與之相比,一顆1克拉的G色裸鑽在國際市場上的采購價格爲2.8萬元,加上進口關稅、加工費用,做成戒指的成本需4萬多元,即使賣8萬元,毛利也才100%。
最後,中國的珠寶産業仍屬于新興産業,品牌設計之路仍在起步,難有蒂凡尼、寶格麗之類的創意之作。回顧近5年的鑲嵌類珠寶市場,無論價格還是交易量,基本處于原地踏步狀態。與之對比鮮明的是,在2012年之後,其余珠寶的價格卻在突飛猛進,翡翠5年裏漲價的幅度大于150%,鑽石漲價了50%,碧玺價格翻了兩倍。而2013年,業內人士普遍預期經濟回暖,預計鑲嵌類珠寶已進入築底階段。
促銷打5折固然還可能有150%的毛利,但如果一件商品打了2~3折,1萬元價格的産品2000~3000元就可以買到,對于生産方來說,利潤就已經微乎其微了,所以除非廠家倒閉,進一步降價的空間十分有限。
此外,2011年開始,爲了提升品牌,香港、內地的大型珠寶企業也開始培育自己的知名設計師,鑲嵌類珠寶正是實驗基地,長遠來看將會有成效。
長線來看,鑲嵌類珠寶可能會走出兩極分化的趨勢,少數知名設計師、知名品牌的産品即使用料廉價,依然能不斷增值;而多數的鑲嵌類産品可能較長時間都在低位徘徊,經濟回暖期中,價格只會隨通貨膨脹的步伐而變化。
多數鑲嵌類珠寶材質低廉、題材重複,並不值得普通藏家染指;遇到低價期逢低買入後,佩戴的意義更大。不過,廣東地質科學院珠寶檢測中心的項賢彪主任提醒投資者:冷門之中也有閃光點,翡翠、黃金與彩色寶石鑲嵌的珠寶,如果創意較好、工藝精美且限量發行,仍有一些值得收藏的亮點。對于普通藏家來說,首先仍要重材料,優先選擇滿綠翡翠,其次再平衡創意性、發行量等因素。
一般來說,人物、昆蟲類鑲嵌珠寶工藝要求較高,要比單純的花卉、植物類珠寶更有增值潛力;群鑲項鏈、胸針制作繁複,要比吊墜、戒指更有收藏價值。雖然珠寶業遇冷,但去年的拍賣場上,蒂凡尼、寶格麗的鑲嵌類胸針依然有較好表現,30年前的限量版彩寶跳舞人胸針,不僅增值了20多倍、完勝通貨膨脹速度。